儘管政府補助與鼓勵措施不斷出爐,但根據內政部新生兒統計報告,今年一至九月台灣出生嬰兒登記有十四萬六五一七人,折合年粗出生率約千分之八點六,較去年降低千分之零點四,再創歷史新低。甚至生母為大陸和外籍的新生兒粗出生率,都較同期減少一.六%。
這個不斷下滑趨勢是否顯示少子化已成不逆轉的社會趨勢,值得注意。婦女團體則認為,少子化可直接化約為經濟因素始然,同時呼籲政府應完善托老、托嬰和托育的「三托政策」,否則要改善少子化現象,必然成為空談。
統計報告顯示,各縣市的新生兒人數,台北縣的新生兒有二萬三一四八人最多,其次是台北市一萬五三六八人、桃園市的一萬三九一一人,位居第三。但以粗出生率來看,則以新竹縣與新竹市分居前兩位,新竹縣是千分之九點二、新竹市是千分之九,基隆市則是千分之五點四,居各縣市之末。
統計報告也顯示,新生兒生母國籍為外籍及大陸籍(含港澳地區)者合占一○.四%,相較過去四年的粗出生率,出現逐年減少趨勢。
新生兒的生母為大陸港澳或外國籍者,各縣市中以離島的比率較高,連江縣達二一.一八%最高、金門縣一九.二一%次之;台灣本島的苗栗縣以一五.七五%居第三。
以生母婚姻狀況分析,婚生子女計有十三萬九八四一人,占九九.四四%;非婚生子女有六六二八人,占四.五二%,比去年同期小幅增加○.三%,呈逐年緩步增加趨勢。至於棄嬰或無依嬰兒,共四十八人,占○.○三%。
報告也指出,非婚生嬰兒在各縣市的出生人口比率,以台東縣占一一.九五%最高,花蓮縣一一.三六%次之,基隆市六.三一%居第三。新生兒的性別比例方面,男嬰是七萬六千六百六十七人,占五二.三三%;女嬰是六萬九千八百五十人,占四七.六七%,性別比例為一○九.七六,較去年同期減少○.六三,此變化屬大致平穩。
以母親生產的胞胎數來看,單胞胎者一四萬二三七九人,占九七.一八%;雙胞胎者四○一一人,占二.七四%;三胞胎以上者有一二七人,占○.○九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