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本引自楊竣凱 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北極震盪(Arctic Oscillation, AO)對東亞地區氣候系統影響之研究
圖片引自 http://www.nssl.noaa.gov/users/rabin/public_html/ao.jpg
北極震盪 (Arctic Oscillation, AO)雖然是近十年來比較為大家所關心氣候議題之一,但是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經發現類似的氣候型態。Lorenz (1951)利用北半球月平均之海平面氣壓(SLP)距平做緯向平均發現,北半球極區和中緯度地區的壓力場變化存在偶極特徵,即極區和中緯度地區之SLP有正、負距平的反相位特徵。Thompson 和 Wallace (1998)利用經驗正交函數(EOF)方法,進一步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氣壓(SLP)。在此研究中,由EOF分析所得到結果可以發現,壓力場空間分布在北極區有低壓距平,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為高壓距平,他們將此壓力場特徵稱為AO(Arctic oscillation)。
國家地理雜誌(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)曾對AO之氣候特徵做一較完整回顧(Martinson et al., 2000)。指出AO暖相位時期,北極有壓力負距平,使得環繞極區之東風減弱,限制了極區的冷空氣向南吹,造成北美大陸會產生暖冬之現象。另外位於北大西洋之高壓會增強,進而導致較強的西風,將溫暖潮溼的水氣吹向歐洲大陸及北極海,但地中海地區則會有乾旱發生。反之在AO冷相位時期會有相反現象。
附圖左為AO正相位 北極東風帶壓力相對較強,造成暖冬 右圖為負相位 北極環流較小造成冷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