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8年長江三峽大壩將蓄水到滿水位,正式達到最大效益,但學者已開始憂心,這類超大型水庫恐釋放大量溫室氣體;出海口水量減少,也會減弱邊緣海域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,加劇溫室效應。18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舉辦的「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論壇」上,學者呼籲各界重視三峽大壩的衝擊,相關研究數據還太少,需要加強關注。
中央大學水文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康克,在「邊緣海域在全球碳循環中之重要性」演講中指出,全球海洋每年可吸收22億頓的碳,在自然界的碳循環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。而其中有40%的碳是由邊緣海域進入,包括河川直接排入,以及透過海氣交換儲存在海洋之中。
然而,近來學界研究發現,人類不斷在河川上游興建大型水庫,已使邊緣海域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逐漸減弱。劉康克表示,邊緣海域擁有豐富的營養鹽可供養大量生物,透過光和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;河川帶來的沈積物,也可有效吸附、傳輸及埋藏有機碳。
隨著人類興建大型水壩,在上游攔阻泥沙,出海口的營養鹽及沈積物大量減少,已改變邊緣海域的碳循環平衡。根據國內外研究,中國東海及英國、歐洲大陸之間的北海,吸收碳的功能都有減弱的趨向。